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木造舢舨船之新生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在每個下班的時間穿梭於渡口,伴隨著汽笛聲,舢舨船來回的運輸,讓高雄鼓山與旗津間的渡口成為全台最熱絡的渡口之一,但那已成為過去的景象。2009年高雄市政府舉辦世運期間,市政府為避免舢舨船危及到遊客與高雄港其他船隻的航行安全,並以有礙觀瞻等理由,強制收購並銷毀了最後一批舢舨船,讓清代航行至今的民營擺渡航線,從此走入歷史。

舢舨船為木造船隻,由於使用了可浮於水的輕質木材,因此即便發生船難也不易沈船。清代以來,於現今高雄的多處水域,例如愛河,皆有過民營擺渡於固定的渡口為民眾服務,在過港隧道開通以前,旗津大多數物資都得藉由舢舨船來運送,幾乎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舢舨船的航行時間彈性大,通常為貨物或乘客一滿即開,且機動性高,能夠靈活地穿梭於船隻與渡輪之間, 同時也展現出船家熟練及紮實的航運技術。
▲(舢舨船示意圖 圖片來源:黃仁黼 繪)
被稱之為「海上計程車」的舢舨船除了承載著貨物及渡客外,也乘載了多年來旗津與哈瑪星鼓山渡口航線的古老記憶。而在2014年末,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合作,籌畫建造首艘仿古的木造舢舨船,並預計於201412月底完工,並於20153月展出並下愛河試船。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王宏仁表示,由於製作舢舨船沒有藍圖,僅憑老師傅經驗製作,學生必須不斷經由實作累積經驗,才有機會學習到真正的技術,並將這古老的技術傳承下去。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洪文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關鍵字
舢舨船、浮力、水密隔艙
延伸閱讀
 臺灣筏的前世與今生〉、〈船的形形色色:海洋偵測大隊〉、〈船的形形色色:船也能飛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