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亦茹│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
2014年7月下旬,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5月份禽畜水產品殘留動物用藥聯合稽查結果,此次共抽驗106件市售水產品,檢驗項目包括氯黴素類、硝基呋喃代謝物類等88項動物用藥,結果計有4件午仔魚、1件金錢仔、1件紅衫魚及1件台灣蜆等6件檢體違規,不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之規定,不合格率6.6%。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合格水產品就出現於家樂福、台糖等大型量販店,對一般消費大眾而言,可說是觸手可及,一旦成為盤中佳餚,將對國人健康產生莫大威脅。孔雀石綠等動物用藥是過去養殖業者用於治療及預防疾病的藥物,效果良好。然而這些藥物若殘留於水產品中,被民眾吃下肚,將殘留於人體,長期下來恐致癌症、基因突變、胎畸形等危害。目前政府已對動物用藥訂定「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作為規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對市面上的水產品進行不定時抽查,並公佈不合格檢體的照片、採樣縣市、檢驗結果、風險分析與後續追蹤狀況。
▲養殖水產的食安亦是值得關注之議題(圖片來源:鄭亦茹攝)
近來開始有業者強調「無毒」、「零汙染」的理念,僅販售經檢驗合格的水產品。此外,更有業者投入無毒水產養殖的研發與推廣,其作法包括改善養殖環境,強調養殖用水乾淨無汙染,捨棄過去常用的化學藥物,改用添加礦物質、維生素及其他營養源的方式保持魚苗健康。食安問題弄得人心惶惶,消費者在購買水產時多一分對其風險的認識,對飲食的安全與健康可多一分保障。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水產品、動物用藥殘留標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