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環境變遷 ∣ 科技部新媒體計畫
首頁
關於我們
文章清單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鯨糞便減少的隱憂-磷循環的失衡
楊書萱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鯨的重要任務就是將海底的磷帶到海面附近,牠們在不同的海域與深度水平或垂直移動,來回捕食和呼吸,將深海中關鍵性的營養鹽-磷帶到海面上,當鯨回到海面時,其排放的排泄物富含多種營養鹽,包含磷,再藉由魚類與海鳥將磷帶往陸地,形成跨海洋與陸地的磷循環與自然回收系統,此一過程幫助維護地球上營養鹽循環的穩定。美國赫芬頓郵報曾報導,鯨等大型動物的排泄物深深影響自然界中重要營養鹽的循環,當這些動物數量的減少,就會使得磷循環逐漸失去平衡。
閱讀更多 »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馬路邊的PM2.5
黃于津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今年入冬以來,
PM2.5
的新聞不斷,但對於
PM2.5
的想像,總是來自於高空的煙囪、渡海而來的中國大陸塵霾。「空降危機」雖然可怕,但真正最危害人體的是近在身邊,隨著汽機車排放出來的細懸浮微粒,這些「地面部隊」顆粒更小,對人體危害更大,臺灣廣大的機車族及馬路旁的民宅,其實天天都身陷空污危害之中。
閱讀更多 »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南科考古出土的魚類遺存
陳虹因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南科考古是指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簡稱南科)進行的考古調查工作,範圍包含臺南市的新市、善化及安定等三區。
從地質資料顯示,這一區域地理環境,在距今
1
萬多年前,因全球性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淹沒於海水之中,但隨著曾文溪與鹽水溪的大量沖積,加上臺南臺地的構造運動影響,海岸線逐漸向西延伸。直到距今
5000
年前,此地區再次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不過此現象持續不久,大約是距今
4700
年前左右,河水沖積作用較盛,使得園區所在範圍逐漸從沼澤地帶變為陸地,發展方向是從東北向西南延伸,並開始有了人類活動遺跡。
閱讀更多 »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鯨豚的食安危機
楊書萱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鯨豚為在海中生活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全世界鯨豚擱淺的現象相當普遍,除了
10
月嘉義擱淺的抹香鯨死亡以外,今年
7
月台中港區一隻名為小梧子的短肢領航鯨也因胃部塞滿塑膠垃圾而死亡,從過去幾次的擱淺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型海洋生物因誤食塑膠垃圾而死亡早已不再是新聞,人類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塑膠袋成為殺死大型海洋生物的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