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環境變遷 ∣ 科技部新媒體計畫
首頁
關於我們
文章清單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出口至海外的「臺灣玉」
陳虹因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何謂「臺灣玉」?臺灣玉礦集中於花蓮豐田的荖腦山一帶,礦脈的生成與海岸山脈形成有關。菲律賓海板塊將呂宋火山島弧推擠至歐亞大陸板塊的邊緣,不僅隆起形成海岸山脈,且因碰撞產生的火山活動,促使岩石變質成蛇紋岩與黑色片岩,而臺灣玉礦就生成於蛇紋岩與黑色片岩之間,並與石綿共生。
臺灣玉在
1960
至
70
年代曾是風行一時的外銷產品,平均年產量高達
1000
公噸以上,但因採礦成本日漸提高等因素,不敵其他低價玉石。
1980
年代,臺灣玉已停止開採。
閱讀更多 »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影響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發生後,通常在冬季達到最大強度,再持續影響到下一年,
2015
年聖嬰現象預期也會延續到
2016
年。
2015-2016
年的聖嬰現象與
1997-1998
年的聖嬰現象呈現類似的特性
;
兩者之海溫增暖中心主要集中在熱帶東太平洋,均可歸類為東太平洋聖嬰類型。在強度方面,兩者在東太平洋海溫增暖的強度也相當,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前二名。有鑑於這兩個聖嬰現象之相似性,回顧
1997-1998
年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影響,應有助於了解本次聖嬰之可能衝擊。發生
1997-1998
年聖嬰時,台灣於
1997
年冬季為暖冬,接下來的
1998
年春季的雨量偏多,中央氣象局對
2015-2016
年的氣候預報展望,也是呈現相同的結果。
閱讀更多 »
聖嬰現象之遠距影響機制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主要特徵為熱帶中太平洋
-
東太平洋海溫的顯著變化,聖嬰發生時海水增溫,反聖嬰時則為降溫。伴隨
2015
年聖嬰現象的發生,在世界各地造成明顯異常氣候。例如,印尼於
2015
年
6
月到
10
月期間,在降雨已偏少的乾旱氣候背景下,農民的火耕又引發大火,燒毀大量森林與農地,導致嚴重的霾害。令人好奇的是,印尼離熱帶中太平洋
-
東太平洋甚遠,為何說其乾旱與後續的森林大火是受到聖嬰現象影響所致?若是如此,其影響機制又是如何造成?
閱讀更多 »
聖嬰現象之觀測指標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主要變化特徵呈現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氣系統的連鎖變化。因此,為有效監測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的狀態,通常使用海洋系統的海溫變化或大氣系統的氣壓變化作為觀測指標。聖嬰現象所呈現出來的海溫變化,在熱帶中太平洋至東太平洋區域,會比熱帶西太平洋來得顯著,因此選取中太平洋至東太平洋不同海域之海表面溫度之區域平均值來監測聖嬰現象的狀態。通常使用的海洋狀態監測指標包括
:
熱帶中太平洋(
160
°
E-150
°
W; 5
°
S -5
°
N
)的
Niño4
指標,熱帶東太平洋(
150
°
W- 90
°
W; 5
°
S-5
°
N
)的
Niño3
指標,以及位於上述兩者之間海域(
170
°
W -120
°
W; 5
°
S-5
°
N
)的
Niño3.4
指標。從這些不同區域指標的應用,也反應出每個聖嬰現象的海溫變化形態可能都不盡相同
;
研究發現,有些個案的海水增暖區域主要位於熱帶東太平洋,有些個案則位於熱帶中太平洋區。因此,學者把聖嬰現象分作兩類:東太平洋聖嬰與中太平洋聖嬰。
閱讀更多 »
聖嬰現象的氣候變化特性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
年為有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均溫最高的一年。一般相信,這是在全球暖化持續下,又適逢聖嬰現象發生的雙重影響結果。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區域海洋-大氣系統的氣候異常變化。正常氣候狀況時,熱帶東太平洋的冰冷湧升流上升之後,在該區形成海溫較低的區域,這些湧升上來的海水,被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東北信風驅動,自熱帶東太平洋開始由東邊向西邊流動,形成北赤道洋流。此洋流沿路受到太陽不斷照射而持續增溫,當抵達西太平洋時,溫度明顯增加,形成大範圍暖海水聚集海域,被稱作暖池。暖池海域由於其高海溫、高濕氣的特性,提供做為熱帶氣旋
/
颱風發展的溫床,使得西太平洋成為全世界熱帶氣旋
/
颱風生成最多的地區。
閱讀更多 »
聖嬰現象-導論
黃于津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2015
年台灣的冬天似乎來得比往年晚,台北的氣溫更在冬至當天飆到攝氏
27
度,不輸於夏季氣溫。直至
2016
年
1
月中旬,南部地區仍感覺不到冬日的明顯寒意。全球許多地方,也持續出現破記錄的冬日高溫。事實上,
2015
年全球氣溫飆高,年平均氣溫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一年。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又發生聖嬰現象的加乘效果而引發的破記錄高溫。觀測記錄也顯示,此次聖嬰是百年來最強的事件。究竟聖嬰現象是什麼?如何形成?它對氣候的影響為何?這些都是有趣的科學問題。
閱讀更多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