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中秋烤肉人人愛,飄香越多傷越重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曾幾何時,中秋節烤肉取代中秋賞月、吃月餅、戴柚皮帽等中秋節習俗,變成台灣人過節主要習慣之一,「一家烤肉萬家香」,中秋烤肉確實很香,但這陣陣白煙四處飄散,卻影響台灣的空氣品質。
  根據新北市幾個都會區空氣品質監測站數據,去(2013)年中秋節期間,空氣中懸浮微粒(PM10)濃度相較於平日增加1.25倍,一氧化碳濃度也平均增加1.65倍。此外,環保署調查指出,中秋節烤肉讓空氣中的一氧化碳增加至少3成。若一家4口烤肉2小時估計約須燃燒1公斤木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3.7公斤,全國若有3成民眾烤肉,將會產生6382.5噸的二氧化碳,全國中秋節一晚不吃燒烤的效益相當於可抵舉辦36次關燈活動。
  此外,烤肉對環境的影響也是一種惡性循環,木炭燃燒排放出的過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讓紫外線長驅直入,不但危及地球生物的健康,也導致地球溫度上升,造成暖化現象。近來所發生的珊瑚礁白化、北極冰原融化,北極熊和南極企鵝面臨生存危機等……,都與此有關。
  最後,撇開空氣因素,烤肉對身體負擔也不小。新北市環保局空氣品質維護科長孫忠偉表示,烤肉時木炭燃燒過程會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及懸浮微粒等空氣污染物,若食材油脂、調味料滴到木炭上,燃燒後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PAHs),吸附在空氣的懸浮微粒上,隨烤肉煙霧被吸入人體,進而影響人體健康;而鋁箔紙碰到烤肉醬,酸性物質會讓鋁箔紙釋出鋁,這將會危害大腦跟骨骼,香腸火腿含亞硝酸鹽類食物,也不適合跟魷魚、秋刀魚等海鮮一起食用,避免產生亞硝胺,增加肝癌風險。
  中秋烤肉成為全民運動,無意間讓傳統佳節變成環境災難日,不但造成空氣汙染,亦可能間接影響人體健康。大部分縣市現已明訂自治條例,禁止公園綠地烤肉,也很少鼓勵並舉行大型烤肉。呼籲國人最好能思考如何推展清新、健康的賞月文化,讓全體國民能享受一個沒有污染物危害風險的乾淨節慶。
烤肉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煙霧(圖片來源:黃仁黼繪)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關鍵字
空氣汙染、中秋節、空氣品質、總懸浮微粒、烤肉
名詞解釋
浮在空氣中之粒狀物質之總稱,包括10微米以下可被人體呼吸道吸入者,及10微米以上者,兩者總合稱為總懸浮微粒。總懸浮微粒為評量大氣中粒狀物質污染程度之指標。一般利用高流量採樣器,採氣流量在1.11.7m3/min,用適當之濾紙(玻璃纖維濾紙或石英濾紙)連續採樣24小時,所得微粒之總量,即為總懸浮微粒之二十四小時平均濃度。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所定之總懸浮微粒濃度二十四小時平均值為 250μg/m3,年幾何平均值為 130μg/m3
延伸閱讀
海面上升勢無可擋〉、〈「燒碳」的壞處與好處〉、來自亞洲的污染物影響全球氣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