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海洋暖化 秋刀魚不來了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寒露時節是秋刀魚最肥美的產季,營養價值高,又能抑制高血壓,無論是蒲燒或鹽烤,都令人食指大動,是饕客趨之若鶩的美味焦點。然而,近年來,秋刀魚捕獲量減少的新聞甚囂塵上,究竟秋刀魚的生活型態為何?為什麼秋刀魚捕獲量減少了?

  秋刀魚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漁業資源,迴游範圍主要在黑潮與親潮之間,分布緯度於67°N – 18°N137°E – 108°W。冬季時期秋刀魚會南下洄游至溫暖的黑潮水域產卵,喜歡的水溫約在15-18°C,屬於淺層浮游魚類,其漁獲量與洄游路線深受海洋環境與氣候變遷影響。因此,諸如以衛星遙測分析預測海面水溫等技術的發展應用,也使得傳統的秋刀魚捕撈升級成為科技競爭。
  每年6-11月是秋刀魚南下的作業漁期,北海道漁場沸沸揚揚,一艘艘秋刀漁船滿載而歸。參與捕撈的國家除了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台灣亦有遠洋棒受網作業漁船北上加入捕撈秋刀魚的行列,其中日本、台灣是秋刀魚的最大捕撈國。據漁業署統計,2010年起,台灣的秋刀魚漁獲量均達165千餘公噸,預估總產值超過新台幣40億元,2013年更達18萬公噸,超越日本,躍居世界之首。
  近年來,秋刀魚的總漁量有減少的現象,原因在於海水溫度上升,秋刀魚不願南下。事實上,遭受威脅的不只是秋刀魚,海水升溫的影響下,數百種魚群往兩極移動,尋找低溫海域,導致全球的捕魚作業備受衝擊。
▲秋刀魚進港的搬運作業(圖片來源:盧昱瑞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研究所
關鍵字
秋刀魚、海洋暖化、海水溫度
名詞解釋
棒受網漁法:秋刀魚棒受網漁法約在1940年代發展而起,這種漁法主要是利用燈光吸引魚群後,再以船側的長竿揚開漁網,捕撈魚群。相較於流刺網,棒受網漁法更具生態效益。今秋刀魚遠洋棒受網漁船揚網後,以漁撈幫浦吸管將魚吸入自動選別機,分5級,即刻裝箱冷凍,效率極高。
延伸閱讀
魚兒也看天吃飯?〉、〈海洋學者鄭明修 籲朝野努力推廣海洋保護區〉、〈當寒暑成災(二):減溫差救漁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