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大海如何撈針 水下搜尋技術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4年是意外頻傳、令人心碎的一年,從3月初馬來西亞航空空難、7月底阿爾及利亞航空5017號班機空難,國內的海研五號船難、馬公空難及南港復興航空235號班機空難等。雖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已經發生的事免不了後續悲痛的收拾,當搜救人員在
倖存者及罹難者的搜救活動告一段落後,就要開始進行搜尋工作,以確認失事原因。當失事船隻或飛機落入海中,這些後續工作亟需配備精良的儀器與技術,才有辦法進行水下的搜尋、打撈,以及調查失事原因。
去年國慶於澎湖海域遇難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歷經了11天的打撈作業,才終於將航行紀錄器,也就是俗稱的「黑盒子」打撈上岸。在進行打撈作業前,必須先做水下掃描,進行定位。而在此次意外事件協助後續搜尋的,即是國內由銓日儀公司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的研究船「寶拉麗絲號」,由文展權教授輔導,「寶拉麗絲號」是銓日儀公司耗資數億打造的多功能研究船,曾執行多項國內指標性的水下搜尋任務,也獲邀至澳洲協助搜尋馬航MH370飛機。
四面環海的臺灣,造船業、海洋探勘技術持續取得進展,也躍上國際,成為矚目的焦點。強調立足海洋的臺灣,未來勢必將繼續投注於海洋科技的開展,透過精良的技術與不斷累積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員,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之地。
寶拉麗絲號(圖片來源:何彥廷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水下搜尋、船難、空難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