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漂流木危機 如何管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5
3月中旬,內湖漂流木事件使得原本默默無聞的漂流木議題,如雨後春筍般佔據了媒體版面,引發社會關注。內湖漂流木事件的起因,是由民眾報案稱內湖山區道路疑似有山老鼠運送來路不明的珍貴大型檜木運送,遭疑該批木材是盜伐,而非業主宣稱的漂流木。事實上,台灣位於亞熱帶,每年颱風過境時帶來的滂沱雨勢,導致土石鬆動而一併倒落、沖刷至河口下游等地的漂流木,往往影響到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以及周邊的生態,珍貴的有價木更是備受覬覦,因此其管制與清理,歷來一直是棘手的問題。
近年來相關案例屢見不鮮,2012年的中度颱風蘇拉襲台,漂流木就堆積在重要的生態保育區高美濕地;2013年在蘇力颱風及康芮颱風過後,台中漁港、濁水溪口、甚至高雄沿岸也遭大量漂流木入侵。漂流木的積滯除了影響生態環境,也會造成海洋汙染,影響船隻行徑,甚至可能威脅到漁民的生命安全。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向政府承租河川地區的民眾不堪其擾,於是逕自焚燒漂流木,遭批評浪費天然資源及造成空氣汙染。
漂流木的問題層出不窮,有環境上的問題,也包括法律上的責任,由於漂流木是屬於全民財產,若民眾自行撿拾,必須依據法規,待相關部門清理完畢、公告開放才得以自由拾取。漂流木棄之可惜,若善加利用,亦可化朽木為神奇,例如新北市貢寮區山區的龍岡社區,藉由漂流木製作戲棚、椅座、佈告欄等公共設施,促進社區和諧、消彌新舊居民間的隔閡。不論是製作成家具、藝術品或作為生態教育解說等,都是充分利用漂流木的良好方式。漂流木的形成難以避免,但事後的處理除了棄置與焚燒,能夠再利用、使漂流木獲得新生,也是友善自然的方法。

岸邊仍見民眾焚燒漂流木的痕跡(圖片來源:黃柏菀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漂流木、颱風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