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港邊的卸煤機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201654日,高雄港務局人員和平常一樣忙碌;但這天下午5點,在高雄第二港口邊,一架日本JFE控股集團發包給中鋼機械製造的一千噸卸煤機,緩緩滑到浮於港邊的載運平台上,等待隔天由工作船拉動平台,拖運至日本。同年2月,也有一架噸位較小的卸煤機,由一艘自南非來臺的荷蘭籍貨輪,用兩座吊車吊至船上,運往日本。卸煤機是一種將煤礦自煤輪船卸載至碼頭的輸送機具,底部裝有鐵輪可在港邊移動,以利作業。在臺、日二地,由於島內燃料資源不足,不得不自海外進口煤礦,以供發電,因此電力公司十分仰賴矗立於港口邊的卸煤機。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國艦國造的天堂路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2014年「國艦國造」政策重新啟動以來,國防部持續投入龐大經費,與國內承製廠商藉由新聞媒體向國人宣示造艦決心與能力。臺灣區造船工業同業公會也將於201691417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展示臺灣造船業的技術。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從一粒鹽的生成看物理世界


方俊育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參觀鹽田時,我們會驚訝於鹽田方格子裏不斷的有鹽增生,像是變魔術一樣,然後拿著工具推一推,就可以在池子裡面推出一小丘的鹽。鹽是從海水蒸發後產生,但實際的道理究竟為何?恐怕大家也摸不著頭緒!讓我舉一個典型的鹽田作業程序,帶大家一窺鹽田施作的奧妙吧。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有機錫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有機錫被廣泛運用在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海事上,亦可作為船舶、箱網塗料,用來防止海中海螺、藤壺等生物附著,但長年的研究顯示,有機錫不僅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更會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究竟有機錫是什麼對海洋環境又有何影響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永安LNG港竟然是珊瑚的諾亞方舟?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位於高雄永安的中油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廠,是台灣第一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座於1984年動工興建的LNG港,是人工打造用以配合LNG船進出、裝卸的重要港口。有趣的是,在這座人造港口中,竟發現不少珊瑚棲息於港內,究竟永安的LNG港有什麼樣的條件,能讓珊瑚在此生長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重新理解清代製鹽-由一個製鹽模型談起


方俊育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大家應該都有製鹽的經驗,怎麼說呢?當我們在海邊駐足許久,身上沾黏些許海水/水氣,不經意的經過陽光曝曬、強風吹拂之後,很快地身體或衣服就會出現淡淡的白色粉末或漬痕,這就是鹽結晶。或者,我們也會在海水不斷沖刷的沙灘上,看到細微的鹽巴顆粒點綴其間。這或許是一個開端,看到海灘上的鹽結晶,觸發人們製鹽的一些想法。台灣最早所稱「淋滷曬鹽」,就是這樣的想法演變而來的。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海上明珠-LNG船


黃臣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輪機工程系

天然氣(Natural Gas)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具有可燃性,是在礦區開採原油時伴隨而出。由於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較不易產生環境汙染,因此被稱為乾淨的能源,也逐漸替代其他能源。其自油田取出後,必須先經過淨化處理,再經過一連串超低溫冷凍程序,把溫度降至攝氏零下162度左右,變成為一種超低溫液態天然氣。液化後體積只有同量氣態天然氣的六百分之一,便於儲存或長途運輸。運抵目的地要使用時,利用海水即可簡單地氣化還原為天然氣,利用管線輸出供用戶使用,因此是種極為方便、高效率的能源。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海事油汙汙染防治之道


蔡佩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人類使用海上載具從事運送、研究與探採等活動,雖然便利卻也成為海洋汙染源。台籍貨輪「德翔台北」號自2016310日起擱淺在新北市石門海域,25日船身斷裂,船體重油外洩,造成石門海域生態破壞,並影響大台北魚貨供應。船上載有約242立方公尺的燃油、37.5立方公尺潤滑油及35立方公尺廢汙油水及614個貨櫃,若船隻翻覆,沉於海中的的船體,其燃油及化學物質污染需45年方能復原。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從實驗標本到文創商品-透視魚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近年,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發之下,將實驗室常見的魚類透明骨骼染色標本,開發為文創商品。究竟為何要製作透明骨骼染色標本﹖我們從魚類的透明骨骼染色標本能獲得什麼訊息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生態魚塭-多營養階的立體養殖系統


蔡佩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養殖漁業為了維持水質,採用不斷的大量換水的方式。對於位列第18名的缺水國的台灣來說,每年用於養殖業的的地下水即高達10億立方公尺,佔用水量的8.30%。長期以來,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傳統養殖模式,造成地層下陷、廢水汙染及病菌蔓延等環境問題。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船舶登陸-淺談船的上架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20121018日屏東東港一艘漁船滿福財一號在上架的過程中,滑出曳船道,傾斜後重壓一名在水下以枕木固定船與船台的印尼籍船工,致其喪命。船隻上架保養、維修是所有船廠都會提供的業務之一,比起操作起重機發生的工安意外,上架意外可謂十分少見;但上架的過程中為何仍發生令人悲痛的喪命事件?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船廠的物換星移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作為海島,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航運優勢;然而,這樣的資源與優勢並非憑空可得。若無船隻的乘載,臺灣怎能從茫茫大海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196080年代,由於近遠洋漁業的需求,臺灣的民間造船業曾歷經一段相對於現在,更加風光的時期,帶動相關產業的勃興,創造傲人的產值。縱使民營公司的船台與廠區設備規模不大,無法建造令人讚嘆的萬噸貨輪,卻因擁有優良純熟的技術與經驗,能以極快的速度大量製造各式漁船,和漁民一同成就「漁業王國」的美名。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未來氣候變遷的推估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Climate ChangeIPCC),針對進行中的全球暖化現象,擬定各種可能的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趨勢,再運用氣候模式預測對應溫室氣體變化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據以評估其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對各地之潛在衝擊,提供各國政府預為因應,研擬調適策略,期以度過此波人為的氣候變遷危機。

台灣的氣候變遷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全球暖化源自溫室氣體的顯著增加,強化的溫室效應進而引發全球溫度上升。雖然如此,但溫度上升幅度各地有所不同。例如,陸地高於海洋,極區高於赤道。在暖化不均的背景下,各地增溫的差異,可轉化以反應熱源變化強度也有所不同。顯著增溫的地區其空氣受熱上升,而增溫不顯著地區的空氣,相對而言便屬於偏冷,空氣傾向下沉。當大氣質量因反應熱源變化差異而重新分佈後,將造成全球性與區域性的環流變化,風場隨之變異。水氣由於通常伴隨風場輻合而轉化成降雨。因此,各地的降雨型態在全球暖化下,因環流與水氣傳送改變也將產生變異。全球暖化所引發之氣候變遷現象,通常反映在溫度與降雨型態的改變。

全球暖化與海洋變遷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隨著人類活動持續增加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增強,引發全球暖化的持續發展,首當其衝的雖是氣溫的增加,但同時間,額外的熱能也儲存於海洋,造成海洋增溫。由於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土壤高,吸收同樣熱能時,雖然陸地增溫通常大過海洋增溫,但是海洋所累積的熱能,絕對不容輕視。就能量分配而言,能量會優先往較低溫的地區傳送,極區的增溫幅度因而遠遠大過熱帶區域。因此,全球暖化下最具代表性的現象便是兩極地區的持續融冰。

全球暖化的正回饋機制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12195國代表會聚巴黎,經過二週的談判與協商後,終於通過「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明訂目標為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在2100年前不超過2℃,並努力向1.5℃邁進。且在2050年後,使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自然界的吸收量取得平衡,以維持地球永續生存發展的適宜環境。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專題-導論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20151212日全球195國代表會聚巴黎,參與巴黎氣候高峰會,共同制定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這是繼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之後,全球第三次的多邊氣候協定。此協定的主要目標包括:抑制全球平均氣溫升幅不超過2,並且朝著不超過1.5的目標努力以及限制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期望在2050年到2100年間能實現人類活動排放與自然吸收(樹木、土壤、海洋)之間的平衡。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漁船撞沉萬噸郵輪,可能嗎?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我們常聽聞路上的交通事故,但海上也不乏船隻擱淺破裂或相撞造成的生態浩劫與死傷悲劇。今年229日清晨,香港籍的貨輪在高雄蚵仔寮外海撞沉一輛漁船,導致船長與一名外籍船工罹難。從漁業署統計的遭難漁船資料及報上新聞可知,萬噸的貨輪或郵輪撞沉漁船的海上事故,是除了海盜劫財,令漁民最害怕的人為風險。畢竟,船隻噸位的差異,遠大於路上的貨櫃車與小客車。然而,難道在海上,只有大船會對小船構成威脅嗎?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寒流來了怎麼辦?養殖業者的抗寒魚塭


林璟鴻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水產食品科學系

依據漁業署歷年所做的統計,台灣養殖業以虱目魚、吳郭魚、鱸魚、石斑魚及白蝦等魚類最易受寒害影響。台灣寒害多發生於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期間。所謂的寒害,是指俗稱的「寒流」侵襲期間,冷空氣引起當地氣溫驟降,且因其溫度過低而造成養殖魚類生物死亡的損害。台灣常見於進入冬季之後,若有連續三日氣溫低於12℃以下時,會導致魚群的食慾及活動力降低,失去平衡沈於池底,然後陸續死亡。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鏢旗魚與科技的另類結合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台灣東部漁民的「鏢旗魚」,是非常特殊的捕魚文化,也曾拍攝成紀錄片。但鏢旗魚的技術,除了捕魚外,最近又成功協助科學家們追蹤旗魚的洄游路徑,可說是種另類且獨特的結合。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鬼頭刀-魚排界的明日之星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鬼頭刀為台灣東部常見魚種,近年開始受到歐美市場的喜愛,但要進入國際市場時須獲認證,因此「新港鬼頭刀 (HSIN KANG MAHI MAHI)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應運而生,並於10498日獲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網站正式登錄。鬼頭刀是台灣第一個執行FIP且獲得登錄國際網站的魚種,究竟為何要推動鬼頭刀FIP漁業改進計畫是什麼呢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極地研究對台灣的啟發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2009年至2012年間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陸續與國立東華大學、正修科技大學以及國立中山大學合作,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前往南極,跟隨極地研究考察團隊前往南、北極從事極地研究。究竟生處熱帶、亞熱帶的台灣,為何要在極地從事研究又有何啟發性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台灣魚類尋根之行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對魚類研究者來說,魚類的原始研究文獻、模式標本為重要的研究基礎,舉例來說當一個新種被發現時,要如何確認牠是未發表的新種,抑或只是變異﹖為了獲得相關資料或親眼觀察模式標本,魚類研究者往往須投入大量時間於搜尋、翻閱相關文獻資料,甚至遠赴國外確認相關資料及標本,一來一往之間,往往需付出相當高的成本。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遠洋漁業新星「LED集魚燈」


蔡佩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台灣是全球秋刀魚及魷魚漁獲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近來面臨傳統光源高耗能、高光衰及高損壞率的問題。每艘漁船以秋刀魚為捕獲對象時,皆裝置6080(每桿2432盞白熾燈,每盞500);以魷魚為捕獲對象時,裝置200300盞複金屬燈(每盞2000瓦或4000,其發電成本約佔全船50%的油料費用。同時,漁工爆露於紫外線燈具下,有導致皮膚癌的風險。又因為燈源溫度高,容易引起火災。為解決漁工與船隻作業安全及節能,農委會與學界在五、六年前開始進行沿近海域漁船的LED集魚燈捕撈作業實驗,近兩年也進行遠洋漁業場域的實驗。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海洋中塑膠垃圾的危機與轉機


楊書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塑膠製品與塑膠包裝已是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於塑膠具有價格低廉、重量輕、用途廣等特性,因此塑膠包裝被廣泛使用,2000年到2015年間,其在全球包裝總量從17%提升到25%,預計15年後將會達到雙倍,2050年前達到四倍。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食品添加物的濫用-蝦子與蝦仁


林璟鴻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水產食品科學系

近年來食安問題接踵而至、層出不窮,影響了消費者對於食品廠的信任度。農曆春節前,食藥署公布了部分通販白蝦與蝦仁之稽查結果。結果顯示,產品二氧化硫超標,及含不得檢出之氯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及甲醛formaldehyde,再次引起許多民眾對食安議題的重視。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船舶大型化的戰局


陳映竹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


近幾年來,貨櫃航運出現船舶大型化的趨勢,1990年代的貨櫃船仍是以萬TEU以下為主流,如今則一再突破,目前則已經出現1.9TEU級的超大型船舶,2TEU的貨櫃船也正在趕工,這被形容為各大船商的「軍備競賽」正如火如荼上演,也導致新的航海時代來臨。

台灣貨櫃海運的發展與影響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1956年貨櫃海運發展後,台灣成績耀眼,不僅高雄港曾經是世界貨櫃運量第三大港,這個小島也擁有三間世界前20大的貨櫃海運公司,可說是貨櫃海運的重鎮,從台灣貨櫃海運發展的歷史中,也看得到台灣技術的巧思及創意。

貨櫃船、貨櫃碼頭與運輸網的誕生與演進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1956年開啟的貨櫃海運,對於世界海運有極大衝擊,貨櫃海運雖然沿襲傳統海運方式,但從貨櫃船、貨櫃碼頭,一直到內陸貨櫃場、貨櫃車都是在舊有上新創,並加以結合,才發展出綿密的運輸網,成為新的運輸主流方式。

貨櫃海運一甲子-導論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在臺灣提起貨櫃,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不光是港口進出的貨櫃船,高速公路上的貨櫃車,許多公路兩旁也有貨櫃改裝的貨櫃屋矗立路旁,連高雄市著名的駁二藝術特區的公共藝術地標,也是由貨櫃而設計。貨櫃,與臺灣人的生活其實很近。但貨櫃船何時出現?與世界及臺灣的經濟有何關聯?大部分的人卻不瞭解。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HACCP在魚市場的應用


林璟鴻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水產食品科學系


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簡稱HACCP)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所公布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規則,我國亦以此為原則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並應用於餐飲及食品加工業等。位於高雄的蚵仔寮魚市場打破了以往HACCP的應用範疇,全台唯一導入HACCP,且已通過國際驗證,但究竟HACCP在魚市場能發揮什麼功用及助益呢?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出口至海外的「臺灣玉」


陳虹因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何謂「臺灣玉」?臺灣玉礦集中於花蓮豐田的荖腦山一帶,礦脈的生成與海岸山脈形成有關。菲律賓海板塊將呂宋火山島弧推擠至歐亞大陸板塊的邊緣,不僅隆起形成海岸山脈,且因碰撞產生的火山活動,促使岩石變質成蛇紋岩與黑色片岩,而臺灣玉礦就生成於蛇紋岩與黑色片岩之間,並與石綿共生。
臺灣玉在196070年代曾是風行一時的外銷產品,平均年產量高達1000公噸以上,但因採礦成本日漸提高等因素,不敵其他低價玉石。1980年代,臺灣玉已停止開採。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影響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發生後,通常在冬季達到最大強度,再持續影響到下一年, 2015年聖嬰現象預期也會延續到2016年。2015-2016年的聖嬰現象與1997-1998年的聖嬰現象呈現類似的特性;兩者之海溫增暖中心主要集中在熱帶東太平洋,均可歸類為東太平洋聖嬰類型。在強度方面,兩者在東太平洋海溫增暖的強度也相當,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前二名。有鑑於這兩個聖嬰現象之相似性,回顧1997-1998年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影響,應有助於了解本次聖嬰之可能衝擊。發生1997-1998年聖嬰時,台灣於1997年冬季為暖冬,接下來的1998年春季的雨量偏多,中央氣象局對2015-2016年的氣候預報展望,也是呈現相同的結果。

聖嬰現象之遠距影響機制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主要特徵為熱帶中太平洋-東太平洋海溫的顯著變化,聖嬰發生時海水增溫,反聖嬰時則為降溫。伴隨2015年聖嬰現象的發生,在世界各地造成明顯異常氣候。例如,印尼於20156月到10月期間,在降雨已偏少的乾旱氣候背景下,農民的火耕又引發大火,燒毀大量森林與農地,導致嚴重的霾害。令人好奇的是,印尼離熱帶中太平洋-東太平洋甚遠,為何說其乾旱與後續的森林大火是受到聖嬰現象影響所致?若是如此,其影響機制又是如何造成?

聖嬰現象之觀測指標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聖嬰現象主要變化特徵呈現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氣系統的連鎖變化。因此,為有效監測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的狀態,通常使用海洋系統的海溫變化或大氣系統的氣壓變化作為觀測指標。聖嬰現象所呈現出來的海溫變化,在熱帶中太平洋至東太平洋區域,會比熱帶西太平洋來得顯著,因此選取中太平洋至東太平洋不同海域之海表面溫度之區域平均值來監測聖嬰現象的狀態。通常使用的海洋狀態監測指標包括:熱帶中太平洋(160°E-150°W; 5°S -5°N)的Niño4指標,熱帶東太平洋(150°W- 90°W; 5°S-5°N)的Niño3指標,以及位於上述兩者之間海域(170°W -120°W; 5°S-5°N)的Niño3.4指標。從這些不同區域指標的應用,也反應出每個聖嬰現象的海溫變化形態可能都不盡相同;研究發現,有些個案的海水增暖區域主要位於熱帶東太平洋,有些個案則位於熱帶中太平洋區。因此,學者把聖嬰現象分作兩類:東太平洋聖嬰與中太平洋聖嬰。

聖嬰現象的氣候變化特性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年為有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均溫最高的一年。一般相信,這是在全球暖化持續下,又適逢聖嬰現象發生的雙重影響結果。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區域海洋-大氣系統的氣候異常變化。正常氣候狀況時,熱帶東太平洋的冰冷湧升流上升之後,在該區形成海溫較低的區域,這些湧升上來的海水,被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東北信風驅動,自熱帶東太平洋開始由東邊向西邊流動,形成北赤道洋流。此洋流沿路受到太陽不斷照射而持續增溫,當抵達西太平洋時,溫度明顯增加,形成大範圍暖海水聚集海域,被稱作暖池。暖池海域由於其高海溫、高濕氣的特性,提供做為熱帶氣旋/颱風發展的溫床,使得西太平洋成為全世界熱帶氣旋/颱風生成最多的地區。

聖嬰現象-導論


黃于津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2015年台灣的冬天似乎來得比往年晚,台北的氣溫更在冬至當天飆到攝氏27度,不輸於夏季氣溫。直至20161月中旬,南部地區仍感覺不到冬日的明顯寒意。全球許多地方,也持續出現破記錄的冬日高溫。事實上,2015年全球氣溫飆高,年平均氣溫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一年。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又發生聖嬰現象的加乘效果而引發的破記錄高溫。觀測記錄也顯示,此次聖嬰是百年來最強的事件。究竟聖嬰現象是什麼?如何形成?它對氣候的影響為何?這些都是有趣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