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船舶登陸-淺談船的上架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20121018日屏東東港一艘漁船滿福財一號在上架的過程中,滑出曳船道,傾斜後重壓一名在水下以枕木固定船與船台的印尼籍船工,致其喪命。船隻上架保養、維修是所有船廠都會提供的業務之一,比起操作起重機發生的工安意外,上架意外可謂十分少見;但上架的過程中為何仍發生令人悲痛的喪命事件?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船廠的物換星移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作為海島,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航運優勢;然而,這樣的資源與優勢並非憑空可得。若無船隻的乘載,臺灣怎能從茫茫大海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196080年代,由於近遠洋漁業的需求,臺灣的民間造船業曾歷經一段相對於現在,更加風光的時期,帶動相關產業的勃興,創造傲人的產值。縱使民營公司的船台與廠區設備規模不大,無法建造令人讚嘆的萬噸貨輪,卻因擁有優良純熟的技術與經驗,能以極快的速度大量製造各式漁船,和漁民一同成就「漁業王國」的美名。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未來氣候變遷的推估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Climate ChangeIPCC),針對進行中的全球暖化現象,擬定各種可能的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趨勢,再運用氣候模式預測對應溫室氣體變化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據以評估其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對各地之潛在衝擊,提供各國政府預為因應,研擬調適策略,期以度過此波人為的氣候變遷危機。

台灣的氣候變遷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全球暖化源自溫室氣體的顯著增加,強化的溫室效應進而引發全球溫度上升。雖然如此,但溫度上升幅度各地有所不同。例如,陸地高於海洋,極區高於赤道。在暖化不均的背景下,各地增溫的差異,可轉化以反應熱源變化強度也有所不同。顯著增溫的地區其空氣受熱上升,而增溫不顯著地區的空氣,相對而言便屬於偏冷,空氣傾向下沉。當大氣質量因反應熱源變化差異而重新分佈後,將造成全球性與區域性的環流變化,風場隨之變異。水氣由於通常伴隨風場輻合而轉化成降雨。因此,各地的降雨型態在全球暖化下,因環流與水氣傳送改變也將產生變異。全球暖化所引發之氣候變遷現象,通常反映在溫度與降雨型態的改變。

全球暖化與海洋變遷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隨著人類活動持續增加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增強,引發全球暖化的持續發展,首當其衝的雖是氣溫的增加,但同時間,額外的熱能也儲存於海洋,造成海洋增溫。由於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土壤高,吸收同樣熱能時,雖然陸地增溫通常大過海洋增溫,但是海洋所累積的熱能,絕對不容輕視。就能量分配而言,能量會優先往較低溫的地區傳送,極區的增溫幅度因而遠遠大過熱帶區域。因此,全球暖化下最具代表性的現象便是兩極地區的持續融冰。

全球暖化的正回饋機制


陳昭銘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12195國代表會聚巴黎,經過二週的談判與協商後,終於通過「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明訂目標為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在2100年前不超過2℃,並努力向1.5℃邁進。且在2050年後,使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自然界的吸收量取得平衡,以維持地球永續生存發展的適宜環境。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專題-導論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20151212日全球195國代表會聚巴黎,參與巴黎氣候高峰會,共同制定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這是繼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之後,全球第三次的多邊氣候協定。此協定的主要目標包括:抑制全球平均氣溫升幅不超過2,並且朝著不超過1.5的目標努力以及限制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期望在2050年到2100年間能實現人類活動排放與自然吸收(樹木、土壤、海洋)之間的平衡。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漁船撞沉萬噸郵輪,可能嗎?


林于煖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我們常聽聞路上的交通事故,但海上也不乏船隻擱淺破裂或相撞造成的生態浩劫與死傷悲劇。今年229日清晨,香港籍的貨輪在高雄蚵仔寮外海撞沉一輛漁船,導致船長與一名外籍船工罹難。從漁業署統計的遭難漁船資料及報上新聞可知,萬噸的貨輪或郵輪撞沉漁船的海上事故,是除了海盜劫財,令漁民最害怕的人為風險。畢竟,船隻噸位的差異,遠大於路上的貨櫃車與小客車。然而,難道在海上,只有大船會對小船構成威脅嗎?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寒流來了怎麼辦?養殖業者的抗寒魚塭


林璟鴻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水產食品科學系

依據漁業署歷年所做的統計,台灣養殖業以虱目魚、吳郭魚、鱸魚、石斑魚及白蝦等魚類最易受寒害影響。台灣寒害多發生於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期間。所謂的寒害,是指俗稱的「寒流」侵襲期間,冷空氣引起當地氣溫驟降,且因其溫度過低而造成養殖魚類生物死亡的損害。台灣常見於進入冬季之後,若有連續三日氣溫低於12℃以下時,會導致魚群的食慾及活動力降低,失去平衡沈於池底,然後陸續死亡。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鏢旗魚與科技的另類結合


黃于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台灣東部漁民的「鏢旗魚」,是非常特殊的捕魚文化,也曾拍攝成紀錄片。但鏢旗魚的技術,除了捕魚外,最近又成功協助科學家們追蹤旗魚的洄游路徑,可說是種另類且獨特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