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環境變遷 ∣ 科技部新媒體計畫
首頁
關於我們
文章清單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手機App
吳孟青│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現今智慧型手機席捲世界,越來越普及,舉凡玩遊戲、訂車票、看天氣預報等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可透過不同的手機
App
完成。一般人可能較少注意到市面上有多款追蹤船舶即時動態的
App
,這些
App
連結船舶自動識別系統(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簡稱
AIS
),對專家與民眾而言都非常便利。
閱讀更多 »
船蹤在握:手機App結合AIS系統
吳孟青│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手機
App
創意無限,商機蓬勃。電視媒體上手機遊戲的廣告打得如火如荼,一些政府機關也針對本身的業務推出便民
App
,例如氣象、空氣品質、公車即時資訊等。近來,也出現數款結合
AIS
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
App
,對於從事航海相關工作及對船舶有興趣的民眾來說,是一大福音。
閱讀更多 »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西北太平洋颱風之生成活躍期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熱帶西北太平洋為全球颱風生成最多的區域,每年
7
至
9
月為颱風侵台的主要時期,氣象學上稱之為「颱風季」。雖然颱風降雨常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但也是台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自紅霞颱風在
2015
年
5
月
11
日從台灣東部海面由南向北通過後,其後的
5
月及
6
月,都沒有颱風侵台的警報。但是,在
7
月
2
至
3
日,熱帶太平洋同時生成
3
個颱風,由西向東分別為蓮花颱風、昌鴻颱風、南卡颱風,形成三颱並存的現象,顯現颱風有容易生成的活躍期。蓮花和昌鴻颱風均移行經過台灣鄰近海面,全台一周來均密切注意颱風動向。上述颱風生成的時序顯示,西北太平洋颱風存有容易生成的活躍期,與生成較少的間歇期,造成活躍期與間歇期的大氣背景因素,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
閱讀更多 »
三颱出沒 風雲難測
黃柏菀│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今年
(2015)
才剛要進入炎熱的
7
月份時,原本平靜的太平洋上便陸陸續續形成了三個颱風:蓮花、昌鴻及南卡颱風。首先接近的是輕颱蓮花,中央氣象局於
7
月
6
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受到外圍環流影響使台灣中南部出現局部大雨,由於蓮花颱風北轉後移動速度加快,與原本跟在其後的昌鴻颱風拉開距離,故沒有產生兩颱交互影響的狀況。
閱讀更多 »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危機四伏海洋弧菌
黃柏菀│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生猛海鮮令人食指大動,尤其是現場料理的生魚片、生蠔更令人垂涎三尺,然而
2015
年
4
月卻傳出有民眾吃生蠔感染海洋弧菌,導致全身癱瘓。海洋弧菌是什麼呢?生長地在哪?若感染後可能的下場會是哪些?
閱讀更多 »
夏日危機 海洋弧菌
黃柏菀│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
2015
年
4
月中旬,傳出有民眾吃生蠔感染海洋弧菌並引發腦部病變,導致全身癱瘓。類似案例也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大紀元根據雅虎新聞在
6
月
15
的報導,該餐廳於菜單上已有註明生食或未煮熟之貝類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警告標語,其中一位民眾因生食海鮮感染,另一位則是多次接觸海洋弧菌導致。今年已有
8
人遭到感染,其中
2
人死亡。
閱讀更多 »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400ppm 二氧化碳下的台灣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分析彙整全球
40
個測站的溫室氣體觀測的結果顯示,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月平均濃度已經在
2015
年
3
月首次突破
400ppm
,顯示溫室氣體濃度已進入顯著增加的領域,且其增加的速度,有日益變大之趨勢。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快速增加,全球各地首當其衝的災情乃來自因高溫所引發的熱浪。
2015
年
6
月初,印度即面臨該國史上第二嚴重的熱浪,造成約
2500
人死亡。
6
月下旬,另一波熱浪襲擊巴基斯坦,導致約
1200
人死亡。兩地熱浪的高溫均超過
40
度,巴基斯坦喀拉蚩測到的體感溫度甚至高達
49
度,明顯超出人體的承受範圍,形成致命性的極端天氣。
閱讀更多 »
暖化的「烤」驗 400ppm二氧化碳時代來臨
吳孟青│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炎熱的酷暑,人們紛紛到街道上的冰店、飲料店大啖冰品以求消暑。
2015
年夏季,世界各地紛紛傳來熱浪的消息,印度首當其衝,氣溫一度飆升至
45
℃,至
6
月初已有超過
2000
人死亡,鄰近的巴基斯坦也未能倖免,因此時適逢齋戒月,信徒守戒未喝水,導致脫水及中暑死亡者高達千人。
7
月初,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測得
43
℃的高溫,
7
月中,美國東部、中西部也接連感受到今夏熱浪的威脅。這波熱浪使得許多人的身體幾乎吃不消,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閱讀更多 »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五輕後的後勁:產業與社區的影響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中油高雄廠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後勁,當地有兩個聚落深受中油高雄廠影響:一是原本在當地的後勁舊部落,另一個是在日治時期,中油高雄廠前身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成立時,供員工及眷屬居住的宿舍區,戰後成為中油宿舍區。這兩個聚落因為對中油觀點不同,彼此水火不容,今(
2015
)年年底,中油高雄廠因五輕關係而全面遷廠後,兩個社區也將受到極大影響,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風貌,更牽動居民的生活,成為產業影響周遭社區的具體案例。
閱讀更多 »
石化產業造成的水污染
高玉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石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其製程或產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階段。它是個技術性高、附加價值高、投資金額高、高耗能的產業。過去石化產業在台灣所引起的環境災害主要分為:空氣污染、廢水污染等,與其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或動植物的慢性傷害或病變;其次,才是突發性的重大工業災害或工安意外。
閱讀更多 »
石化產業造成的空氣污染
高玉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化工業)過去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石化工業係指將石油或天然氣等原料變成材料(如塑膠、橡膠、纖維、化學品等),一般依其製程或產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製程階段。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屬於初級原料,經過煉製或處理,裂解分離可產生上游之石化基本原料。
閱讀更多 »
五輕怎麼來的?
吳孟青│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1941
年,為了配合太平洋戰爭,提供海軍燃料與潤滑油,日本海軍於高雄半屏山邊的後勁聚落建立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六燃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高雄煉油廠」,但此時僅止於煉油。一直到
1950
年代,臺灣才開始發展石化產業,與當時美日等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多是由上游逐步往下游發展,臺灣卻是以「逆向整合」
(Backward Integration)
的模式,由下游加工業,往生產中間原料的中游產業,至上游的輕油裂解廠。其中,第五輕油裂解廠(簡稱五輕)的設廠過程中,高雄後勁當地的居民極力反對,掀起巨大波瀾。
閱讀更多 »
石化產業與生活
吳孟青│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一般人若聽到石化產業要落腳成為自己的鄰居,直覺反應想必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快會集結反對聲浪,群起抗爭。但很少人察覺石化產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倘若沒有石化產業,我們生活的食、衣、住、行、娛樂等各方面都會出問題,以下就這些層面簡介之。
閱讀更多 »
引言:五輕關廠與臺灣石化產業
王御風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今(
2015
)年年底,位於中油高雄廠內的第五輕油煉解廠(以下簡稱五輕)即將關廠,這對於臺灣石化產業,以及中油高雄廠所處的後勁地區都極為重要,也會產生後續效應。本專題將從此事件切入,討論石化科技對人類生活,以及臺灣產業的影響,為何一個不產油的小島,卻會成為全球石化產業的重鎮。而石化產業後來引起的極大爭議,就在於它所帶來的污染,這究竟對環境有何影響?還有,石化產業與當地社區的關係如何,本專題也將以中油高雄廠旁後勁舊部落及宏南社區做為討論,並探討社區在關廠後所面臨的問題。
閱讀更多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