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乾旱報到 望「梅」止渴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4年尾到2015年初,由於長時間沒有降雨,使得水庫水位快速下降。自來水公司表示:除過去每年都會實施的第一階段夜間減壓限水外,繼2009年後,今年二月又再度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限水措施。

台灣梅雨變化的調節機制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臺灣於2015年面臨乾旱的威脅,過完農曆新年後,2月起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限水(用水大戶減量供水),後續2-3月春雨的雨水也不足,缺水情況更加惡化,桃園市與新北市於4月起進入第三階段限水(民生用水供52),全民無不期盼5-6月的梅雨季能順利帶來降雨,解決旱象。但是中央氣象局於4月中旬與5月初發佈的預報,推估梅雨高峰可能延後到6月,此預報背後之機制,值得探討。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海域洋流之海洋雷達觀測系統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界之處,屬於東亞季風區,每年6-8月為西南季風盛行季節,10月到隔年3月則轉為東北季風,風向呈現明顯季節變化。在其東邊太平洋海域上,由赤道東太平洋往西太平洋流動的北赤道洋流,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於西太平洋沿著流動方向的右手邊方向偏轉,即受到北半球之柯氏力影響,轉成由熱帶向北流動的洋流,形成水溫高、流速快、顏色深之黑潮,為將大量熱量和水氣向中、高緯度輸送的暖流。黑潮主流由台灣東岸的太平洋海域往北朝日本流去,另一分支由台灣南端流入巴士海峽,再分而為二,一部分往西流入南中國海,另一部分沿著台灣海峽北上,在台灣北方海域再會合回黑潮主流。

無聲的守衛 海洋雷達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臺灣四面環海,東臨太平洋、西有臺灣海峽,北與大陸東海相接,南則有巴士海峽,經年有洋流經過,在交替之作用下使波浪複雜多變,又因為坐落於亞熱帶氣候區,充足的陽光讓海水溫度適中,適合多種海洋生物棲息,此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優勢,造就臺灣如此豐富的海洋生態。然而大海深不可測,渺小的人類該如何深入了解海洋?
早在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立之時,就開始漫長的「臺灣四周海域表層海流即時觀測平臺計畫」。歷經六年,終於在2015310號宣布「環台岸基海洋雷達系統(TOROS)」建置完成,該計畫共耗資兩億,建成17座雷達觀測站,環繞臺灣長約1200公里的海岸線。全天候不間斷地「掃描」大面積表層海流,觀測距離最遠可達200公里,涵蓋海域面積幾乎是台灣的5.4倍。
TOROS可藉由收集與分析各時期海流方向來進行預測,例如20146月發生於墾丁南灣的遊客落水事件,即是透過TOROS觀測分析後的資訊指出失蹤者的位置,讓海巡署順利找到該名落水遊客。此外,該系統也能應用於海洋生態保育,像是分析臺灣經濟海域內魚苗分布位置或珊瑚礁產卵流向,以利協助棲息地之保護。在未來將積極開發「海嘯預警偵測」,並期望將該系統導入海巡搜救系統,有如媽祖身旁的千里眼、順風耳守護台灣,提升海難搜救效率。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環台岸基海洋雷達系統(TOROS)
延伸閱讀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旗津交通新對策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高雄觀光產業發展蓬勃,加上近年來開放大陸遊客來台,每到假日,尤其是西子灣、旗津這類熱門景點,便遊人如織、車水馬龍,總是擠得水洩不通。因此,於在2014年底,高雄市觀光局正式提出興建旗津觀光纜車的計畫,期望藉此紓解假日絡繹不絕的觀光人潮。

高雄港過港隧道的興建背景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高雄市計畫興建跨越高雄港的台灣首座跨港纜車,由於將穿越高雄港主要航道,涉及船舶航行安全、港口保全、淨高等技術性問題以及對高雄港營運之衝擊,引發許多討論。同樣問題過去也發生過,1967年為闢建高雄港第二港口,於崩隙(地名)切開高雄市區與旗津半島後,旗津與高雄市區間該如何透過交通連結,就一直備受討論,而在高雄港規劃將第四貨櫃中心設在旗津後,大量貨櫃輸送如何穿越高雄港,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免疫學發現: 蝦子也有抗體!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蝦子在養殖業中產值高,但因易受病毒感染而活存率不高,光2014年蝦類疾病,在全球造成1500億美元以上的損失。過去多以添加抗生素方式處理,但全球約10%以上的販售蝦有過度抗生素殘留,對食用者會產生身體危害,蝦子也會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