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台灣梅雨變化的調節機制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臺灣於2015年面臨乾旱的威脅,過完農曆新年後,2月起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限水(用水大戶減量供水),後續2-3月春雨的雨水也不足,缺水情況更加惡化,桃園市與新北市於4月起進入第三階段限水(民生用水供52),全民無不期盼5-6月的梅雨季能順利帶來降雨,解決旱象。但是中央氣象局於4月中旬與5月初發佈的預報,推估梅雨高峰可能延後到6月,此預報背後之機制,值得探討。
梅雨發生於5-6月,為1-4月盛行東北季風的冷季節將轉換到7-8月盛行西南季風的熱季節時之過渡時期。在此期間,北方的乾冷氣團勢力雖逐漸衰減,但餘威猶存,而南方的暖溼氣團雖正在發展,但勢力尚未達到鼎盛,致使冷暖氣團的強度勢均力敵,兩方交會形成鋒面時,互不相讓,空間移動幅度小,因而產生滯留鋒現象。鋒面帶附近的大氣相當不穩定,不時誘發連續性降雨,帶來明顯雨量。梅雨藉由西南氣流挾帶的豐沛水氣,常在迎風面的臺灣西南部造成豪雨。臺灣在梅雨季期間的降雨總量約為450-500公釐,其中約88%為西南氣流降雨或午後雷陣雨,約12%為颱風帶來之降雨。氣候上,梅雨期的總雨量約為全年總降雨量(2500公釐)的1/5
梅雨季的主要降雨機制是西南氣流引入的水氣,其來源可追溯到南中國海與更上游的熱帶洋面。每年的梅雨雨量會與西南氣流伴隨的亞洲-太平洋氣候系統的改變而受到調節。在梅雨豐沛年,較活躍的梅雨鋒面主要伴隨著西南氣流自孟加拉灣與熱帶西太平洋進入。在梅雨微弱年,較不活躍的梅雨鋒面對應之風向為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所導引之東風與東南氣流,反應了減弱的西南氣流。過去研究發現,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季風槽發生顯著變化時,此二環流系統之空間位移,會導引環流產生變化。若於臺灣上空產生一個低壓環流變化形態時,有助空氣上升,強化對流系統,促進梅雨增多。若產生高壓環流變化形態時,將導引氣流下沉,抑制對流,不利雲系發展與後續降雨發生,故使梅雨減少。這些機制反應了大氣風場上升或下降的垂直運動為調節梅雨降雨的重要機制。
梅雨也會受到聖嬰現象之影響,氣候預測2015年為聖嬰發展年,年底將有聖嬰現象發展完成。過去研究指出,若當年年底有聖嬰現象發生,於該年6月,臺灣傾向發生降雨增加的機率變大,對應的氣象現象為南中國海-臺灣地區會發生低壓環流的變化型態,提供強化降雨的機制,有利梅雨增加。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中央氣象局發布的今年梅雨高峰可能落在6月的預測,對應正在發展中的聖嬰現象,反應聖嬰現象是影響臺灣梅雨變化的機制之一。
   五月的梅雨替高雄帶來頗充沛的雨量(圖片來源:何彥廷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翁叔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關鍵字
梅雨、西南氣流、聖嬰現象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