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護漁新戰力: 3千噸級巡防艦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66日海岸巡防署兩艘新造的3千噸級巡防艦「宜蘭艦」及「高雄艦」正式成軍,為目前噸位最大、設備性能最卓越的巡防艦,最高航速可達24節,續航力則達1萬海哩。艦上並建有直升機甲板及機庫,可搭配直升機的空航能力,增強巡防的空間距離,建立海空立體執勤模式,使得海上偵巡與救援作業更有效率,具體宣示政府海上執法、救難及保護漁權的決心。

超級艦隊 護漁出擊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359號我國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巡邏公務船以機槍掃射,導致一名船員不幸中彈身亡,事件一出,駭人聽聞。而在2015525日,又發生一起我國漁船遭菲律賓公務船持槍挾持事件,所幸海巡署接獲通報後立刻抵達,才讓漁船及船員順利獲釋。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雨水裡的汞,從何而來?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5月中旬,有網友PO出淋雨後,手出現大面積紅疹的照片,同時表示接觸到雨水的皮膚出現發癢、紅腫、刺痛等情形,認為雨水不乾淨。其中有媒體提出2014年環保署所進行的酸雨調查顯示,台南市的酸雨汞濃度為全台最高,懷疑是造成民眾皮膚過敏的主因。酸雨與汞之間有什麼關係?雨水中的汞從何而來?酸雨一定含汞嗎?雨水中的汞可能有什麼危害?

髒雨降臨? 雨水汞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實施限水後,久逢甘霖、水情獲得紓解的五月中旬,有臺南網友上傳遍佈紅疹、疑似過敏現象的手部照片,質疑與當月的降雨成分有所關連,並提醒其他網友出門最好別淋到雨,究竟是雨水太酸、太髒?抑或只是單純誤導他人的網路謠言?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旗津的沙是什麼顏色?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3月,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於媒體公布未來旗津海景Villa的模擬圖,不料圖片中的白色沙灘卻引發爭議,有網友指出,旗津的沙為黑沙,此張模擬圖顯然不合格,亦有民眾質疑旗津的沙原本偏白,如今成為黑沙,可能是重油污染導致,因此不願讓孩童在此遊玩。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空污假期效應與都市發展


談珮華│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陳本源│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台灣是世界人口密度排名前十名的國家,都市化程度相當高。若將台灣本島分成六大區,依人口數來說,可分為三種都市類型:人口數較多的都會區(北、中和高屏區)、人口數次多的次都會區(桃竹苗和雲嘉南區)、人口數較少的鄉村區(宜花東區)

空氣污染也會放假


談珮華│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陳本源│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人類的活動習慣與週循環有關,週末放假而非週末上班,所以我們有時可以觀察到許多相關的參數,在週末及非週末期間有著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最早的研究是應用在股票市場,美德英等國的學者發現股票的投資報酬率,星期一最低而星期五最高,台灣及大陸股市也有週末效應,但最高與最低的時間點與前述幾個國家有些差異。後來也有學者觀察到與人體健康議題相關的週末效應,比如住院及中風的時間點如果是在週末,死亡率會較高,推論可能是在週末期間,醫院能夠給予病人的醫療資源及照護較非週末期間少。體重及腰圍也發現有週末效應,即週末過後體重及腰圍通常會顯著增加。另外,「憂鬱的星期一」(Blue Monday)也是一種週末效應,即人們在週末時放鬆休閒或娛樂,想到星期一要上班,有時會產生身心上的壓力,進而導致不快樂甚至憂鬱的情緒。在氣象方面,美國、日本、中國的日夜溫差於假日比非假日約高0.5度左右,也呈現假日效應。

季風、空氣汙染與酸雨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年上半年,台灣天氣現象主要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為自2014年底開始,連續數月因降雨不足而引發之旱象。各地水庫蓄水量頻頻探底石門與曾文水庫蓄水量僅維持在3成以下,日月潭的「重疊9蛙」全部露出水面。面對缺水危機,各地除了進行休耕作業,也陸續執行不同階段的限水措施。一直等到5月中旬,梅雨鋒面帶來顯著降雨後,旱象才逐漸解除。第二個特色為東北季風籠罩下,部分地區空氣品質不佳。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於中部與南部地區,常達到最高等級之濃度,於空氣品質監視畫面上呈現一片紫色標示區域,媒體慣稱之為「紫爆」現象。環保署觀測結果顯示,2月時,中南部地區PM2.5濃度每天都超標,天天空氣品質不佳,呼籲民眾能避免外出就盡量不外出,出門最好戴上口罩。

PM2.5與人體健康之關係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這些年,隨著空污發生率的日漸頻繁 ,政府及社會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有7百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究竟PM2.5是什麼?前篇文章已扼要地說明,接下來本篇文章將簡單說明PM2.5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危害?

臺灣空氣污染區的分布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3月中旬,媒體大篇幅報導埔里與麥寮周邊空污嚴重,埔里、台西、麥察、崙背等四個空氣品質監測站測得懸浮微粒(PM2.5)達「紫爆」等級,中部以北也是一片霧濛濛,可見度極差,不少民眾感到不適,頻頻咳嗽、喉嚨痛、眼睛刺痛。有民眾懷疑這波空污可能是來自境外污染,例如中國北方的重工業與石化工業隨著北風而來的空污。然而,據環保署表示,該污染的來源主要為境內,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火力發電廠與汽機車排放廢氣等。

台灣之空氣污染面面觀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這幾年隨著空氣品質每下愈況,空氣污染議題愈發受社會大眾所矚目。「紫爆」一詞來自於,在空氣品質監視系統畫面上查看,當污染程度嚴重時,便會顯示一大片紫色標示區域,此情形被媒體慣稱為「紫爆」現象。在中國大陸,2015年初跟紫爆最相關的討論莫過於228日柴靜自費拍攝的〈穹頂之下〉紀錄片,一在網路上播出,幾天內點閱率就破兩億點擊率。為何這部紀錄片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呢?大抵跟近年的空氣污染發生頻率大增及大眾的環保意識上揚有關係。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現代科技與媽祖遶境


楊淑雅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三月瘋媽祖」可說是台灣民間宗教的年度景象。每年農曆三月,各地區的媽祖廟為了慶祝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辦一連串祭祀慶典或文化活動,已成為臺灣的年度大事,近幾年隨著新科技日漸普及於現在社會中,傳統的媽祖遶境活動也開始與現代科技結合,隨著時間演進而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出現。

APP時代下的媽祖遶境活動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每年一到三月,各地都會有媽祖進香的盛大活動,伴隨著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近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盛行,開始有電信業者與相關業者研發出專為遶境活動設計的APP軟體,如今年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也有專屬APP軟體,讓無法親歷實境的信徒透過網路,能隨時體驗一年一度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活動熱鬧的現場盛況。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搶救沙灘大作戰:旗津海岸的離岸式潛堤工法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根據媒體報導,近來每年約有十萬名遊客湧入嘉義外傘頂州,甚至掀起舉辦「沙洲婚禮」的熱潮,其原因是外傘頂洲在沙源不繼狀況下,面積逐漸縮小,有專家認為可能再過五年,外傘頂洲即將消失,遂引起民眾爭賭一遊。實際上,全台面臨沙源流失的地方,除了外傘頂洲外,高雄的旗津沙灘也是一例,面對此問題,高雄市政府動用了新的「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讓沙灘流失獲得緩和,希望能讓旗津沙灘美景不會消失。

消失的海岸線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黃昏斜陽映在旗津海邊的沙灘上,赤腳走過的愜意,未來很可能只能留存於記憶之中。截至2012年為止,高雄市政府監測旗津海岸將近10年之久,發現當地沙灘因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導致海岸線逐年退縮,目前已流失約30座足球場的面積。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年上半年乾旱問題衝擊臺灣民生與產業,休耕與限水措施接踵而來。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也針對全球暖化議題進行研究,2007年發表的第4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急趨嚴重的現象,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來自人為影響。2013年發表的第5份評估報告更指出,目前全球暖化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是人為造成。台灣在這波氣候變遷中也深受影響,主要在降雨形態的改變,因此未來台灣面臨的水資源問題,可分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兩個面向來談。

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水關乎人類生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不僅影響國計民生,也牽動國際關係,各國目前紛紛投入資源,謀求增加水資源之良方。臺灣雖然年平均雨量高達2500公釐左右,但因降雨季節集中在5-10月的豐水期,須有相關科技來調適枯水期之水資源需求。近一世紀來,臺灣出現各種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科技運作,例如水庫、人工增雨及諸類中小型水資源系統的開發,以下就此三項分述之。另加介紹自來水管的漏水率與汰換,討論水資源之管理與維護問題。

台灣水資源之困境與調適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回顧台灣過去百年,因氣候暖化年均溫增加約攝氏1.3-1.4℃;在降雨部分,百年來的總雨量雖無明顯變化,但全島平均總降雨日數於過去30年,每10年減少6天;年平均降雨強度,在過去30年,有增多趨勢。台灣現今的天氣現象呈現「溫度上升,降雨日少但強度增強」的特性,比以前更容易引發氣象災害。

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大旱」通常用來形容已連續100天以上未下雨的情況。嚴重的乾旱事件通常與降雨有極大關係,乾旱意指著相對性少雨的狀態,故乾旱可能發生在各地不同氣候區,也絕非每年都會發生的現象。經濟部台灣102年水文年報資料顯示,台灣乾溼分明的氣候分布情況相當明顯,每年5~10月是豐水期,11~次年4月是枯水期,而枯水期的降雨量只有年平均總雨量的22%,因此一旦豐水期降雨不足,將導致下季春季的水稻第一期耕種面臨嚴重缺水危機,2015年的台灣,便面臨著如此之嚴峻挑戰。此外,當水庫庫存量不足時,除了農田就需要停止灌溉並休耕,各地勢必也須採取限水措施以因應缺水問題,進而可能影響整體社會經濟。

台灣的旱象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臺灣雨季一般分為春雨季(2-4月)、梅雨季(5-6月)、颱風季(7-9月)。春雨季發生於東北季風時期,北部降雨多於南部,雨勢通常較溫和。梅雨季與颱風季均發生於西南季風時期,西南氣流自南中國海帶來豐沛水氣進入臺灣,暖濕空氣伴隨夏季高溫,常激發旺盛對流,於西南氣流迎風面的台灣西南部常造成激烈降雨。颱風為強烈的熱帶氣旋,大多於臺灣東南側洋面生成,部分颱風沿西北方向直行或往北迴轉而侵臺,為臺灣帶來顯著降雨。

台灣2015乾旱的面面觀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年台灣面臨乾旱危機,農曆年後,自226日起,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包括每月用水逾一千度的大戶減量供水;48日起,桃園市、新北板橋、新莊、林口地區及新竹部分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措施,其他中南部地區用水亦告急,用水大戶之各行各業莫不嚴陣以待,進行保水搶水的運作。然最終仍期盼老天能降下豐沛雨量,全面解決台灣缺水危機。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聖嬰現象與侵臺颱風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泛太平洋的日本、美國、澳洲等國氣象局,於20155月中旬陸續發布預報,顯示一個聖嬰現象正在發展成形當中。預計於年底將達到最強盛時期。國內中央氣象局亦表示,聖嬰年時,在西太平洋生成的颱風若侵臺,其發生強颱的比例較高。聖嬰現象與侵臺颱風兩者間之關聯性,值得探究。

蠢蠢欲動 「聖嬰」發威?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55月中旬起,天氣變化極端,全球天災頻傳,美國中西部出現嚴重的乾旱狀態,而德州卻連日大雨不斷造成水患,接著是遭到熱浪襲捲的印度,將近50度的高溫奪去數千人的性命,甚至讓柏油路融化、扭曲變形。澳大利亞氣象學家認為,如此異常的現象,可能與目前正在形成的聖嬰現象(El Niño)有關。
實際上聖嬰現象的產生早有預兆,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與美國國家氣象局(NWS)監測歷年海平面溫度的報告顯示,自201410月到20153月,海平面溫度皆高過美國氣象預報中心(CPC)所定義的攝氏0.5度,且持續將近6個月,符合聖嬰現象發生之條件。
然而過去台灣遭逢的嚴重災變,例如1959年侵襲中南部造成八七水災的艾倫颱風、1986年路徑詭異並二度登陸台灣的韋恩颱風、1997年暴雨導致汐止等地嚴重積水且發生山崩意外的溫妮颱風以及2009年重創台灣,留下八八水災之痛的莫拉克颱風等,對照Golden Gate Weather氣象預報網根據CPC所提供的海洋Niño指數資料進行整理後的表格顯示,上述幾個颱風皆發生在聖嬰現象出現的年間,但是否有所關聯仍是專家們持續探討的問題。
不論聖嬰現象是否如同專家所預測地越演越烈,接著台灣將逢較容易發生颱風的七、八月,隨時做好防災準備、未雨綢繆,平常多多關注氣象新聞,防患於未然才是最適當的對策。


(圖片來源:羅仁宏 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聖嬰現象、熱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