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髒雨降臨? 雨水汞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實施限水後,久逢甘霖、水情獲得紓解的五月中旬,有臺南網友上傳遍佈紅疹、疑似過敏現象的手部照片,質疑與當月的降雨成分有所關連,並提醒其他網友出門最好別淋到雨,究竟是雨水太酸、太髒?抑或只是單純誤導他人的網路謠言?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布的臺灣酸雨成分分析報告顯示,全臺各縣市雨水中的含汞平均濃度大約在每公升8.115.1毫微克,而其中雨水含汞量最高的是台南市,為每公升15.5毫微克,其次為高雄13.4毫微克、台中10.9毫微克、嘉義10.5毫微克及台北9.6毫微克,以整體來說都會區較為偏高,而中南部雨水汞含量又較北部高,但都遠低於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的2000毫微克,故雨水含汞濃度還不至於危害人體,民生用水尚無飲用之疑慮。
汞為唯一呈現液態的金屬,且在空氣中可停留長達一年,環保署表示大氣中的汞含量,主要來自焚化爐、火力發電,由於較具規模的重工業區多集中於中南部,再加上長時間沒有降雨,大氣中的汞開始累積,因此五月中旬的降雨便直接影響其含汞的濃度。雖然目前雨水含汞濃度還不達危害人體的地步,但當汞隨著降雨落下,進入到雨類的體內,濃度便會放大至100萬倍,汞會導致腦部、中樞神經等器官受損,有醫師提醒最好避免或減少食用大型魚類,且外出時記得攜帶雨具,避免直接接觸雨水。

穿上雨衣避免直接接觸雨水(圖片來源:何彥廷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鍵字
酸雨、汞、雨水汞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