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鯨糞便減少的隱憂-磷循環的失衡


楊書萱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鯨的重要任務就是將海底的磷帶到海面附近,牠們在不同的海域與深度水平或垂直移動,來回捕食和呼吸,將深海中關鍵性的營養鹽-磷帶到海面上,當鯨回到海面時,其排放的排泄物富含多種營養鹽,包含磷,再藉由魚類與海鳥將磷帶往陸地,形成跨海洋與陸地的磷循環與自然回收系統,此一過程幫助維護地球上營養鹽循環的穩定。美國赫芬頓郵報曾報導,鯨等大型動物的排泄物深深影響自然界中重要營養鹽的循環,當這些動物數量的減少,就會使得磷循環逐漸失去平衡。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馬路邊的PM2.5


黃于津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今年入冬以來,PM2.5的新聞不斷,但對於PM2.5的想像,總是來自於高空的煙囪、渡海而來的中國大陸塵霾。「空降危機」雖然可怕,但真正最危害人體的是近在身邊,隨著汽機車排放出來的細懸浮微粒,這些「地面部隊」顆粒更小,對人體危害更大,臺灣廣大的機車族及馬路旁的民宅,其實天天都身陷空污危害之中。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南科考古出土的魚類遺存


陳虹因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南科考古是指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簡稱南科)進行的考古調查工作,範圍包含臺南市的新市、善化及安定等三區。
從地質資料顯示,這一區域地理環境,在距今1萬多年前,因全球性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淹沒於海水之中,但隨著曾文溪與鹽水溪的大量沖積,加上臺南臺地的構造運動影響,海岸線逐漸向西延伸。直到距今5000年前,此地區再次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不過此現象持續不久,大約是距今4700年前左右,河水沖積作用較盛,使得園區所在範圍逐漸從沼澤地帶變為陸地,發展方向是從東北向西南延伸,並開始有了人類活動遺跡。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鯨豚的食安危機


楊書萱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鯨豚為在海中生活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全世界鯨豚擱淺的現象相當普遍,除了10月嘉義擱淺的抹香鯨死亡以外,今年7月台中港區一隻名為小梧子的短肢領航鯨也因胃部塞滿塑膠垃圾而死亡,從過去幾次的擱淺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型海洋生物因誤食塑膠垃圾而死亡早已不再是新聞,人類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塑膠袋成為殺死大型海洋生物的原因之一。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珊瑚鈣-吃鈣補鈣真有其事?


黃于津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珊瑚是由珊瑚蟲分泌出碳酸鈣,不斷堆積形成的石灰質骨骼遺留物;因此,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CaCO3),其成分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而珊瑚種類繁多,不僅可做為裝飾品,古今中外皆有以珊瑚入藥的例子。如唐朝蘇敬所著《新修本草》認為珊瑚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之效。使用方式,即是將製成工藝品剩餘的碎珊瑚研磨成細粉後,塗抹於眼部或與其他幾味藥材熬煮。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廢水變成鑽石水:液化天然氣廠冷排水的養殖運用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液化天然氣(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廠的冷排水,是液化天然氣在還原過程時所利用的海水,原本在處理完畢後,就要流放回大海,但在高雄永安的中油液化天然氣廠,卻巧妙與當地養殖漁業結合,成功讓當地石斑魚養殖產值提高,這些廢水搖身一變成為漁民暱稱的「鑽石水」,最近更成功繁殖出美味且具高經濟價值的「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台灣養殖技術上一大革新。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清潔用品中的塑膠微粒


楊書萱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市面上洗面乳、牙膏、磨砂膏等清潔用品上斗大包裝強調含有清潔顆粒,具有深層清潔或去角質效果;當我們在使用這些清潔產品時,並不會注意到這些微粒是否能被妥善處理,當微粒與泡沫進入下水道、汙水處理廠後,微粒體積小到能輕易通過汙水處理廠任何過濾設備,排放至海洋,進入海洋食物鏈被海洋生物攝食,不斷累積在各級海洋生物體內。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墾丁陸蟹何處去?


易俊宏 | 墾丁國家公園

什麼螃蟹不屬於「海產」?雖然生命起源於海洋,而大部分的螃蟹也屬於海蟹。然而台灣因為地理區位的生殖隔離,逐漸發展出適應陸地環境的「陸蟹」。依生活型態來說,陸蟹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生活在陸地上的螃蟹,為「陸封型」的陸蟹;一種是平常可以在陸地活動,但是在生殖季節時,需要到海邊釋卵的「洄游型」陸蟹。無論是哪種陸蟹,螃蟹都還是靠「鰓」呼吸,因此還是需要在濕潤的沼澤溪流附近,方能有陸蟹蹤跡。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現代科技與養殖漁業


邱薇樺 | 國立屏東大學 客家研究中心

   台灣的養殖科技在國際間享有盛名,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等沿海地區養殖漁業興盛,過去由於少數業者為了獲取淡水而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以致讓人忽略了養殖漁業在科技方面的傲人成績。尤其是養殖漁業是需要人力經常巡視魚塭的產業,能否運用現代科技來取代傳統人力,將是台灣養殖產業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手機App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現今智慧型手機席捲世界,越來越普及,舉凡玩遊戲、訂車票、看天氣預報等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可透過不同的手機App完成。一般人可能較少注意到市面上有多款追蹤船舶即時動態的App,這些App連結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簡稱AIS),對專家與民眾而言都非常便利。

船蹤在握:手機App結合AIS系統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手機App創意無限,商機蓬勃。電視媒體上手機遊戲的廣告打得如火如荼,一些政府機關也針對本身的業務推出便民App,例如氣象、空氣品質、公車即時資訊等。近來,也出現數款結合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App,對於從事航海相關工作及對船舶有興趣的民眾來說,是一大福音。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西北太平洋颱風之生成活躍期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熱帶西北太平洋為全球颱風生成最多的區域,每年79月為颱風侵台的主要時期,氣象學上稱之為「颱風季」。雖然颱風降雨常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但也是台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自紅霞颱風在2015511日從台灣東部海面由南向北通過後,其後的5月及6月,都沒有颱風侵台的警報。但是,在723日,熱帶太平洋同時生成3個颱風,由西向東分別為蓮花颱風、昌鴻颱風、南卡颱風,形成三颱並存的現象,顯現颱風有容易生成的活躍期。蓮花和昌鴻颱風均移行經過台灣鄰近海面,全台一周來均密切注意颱風動向。上述颱風生成的時序顯示,西北太平洋颱風存有容易生成的活躍期,與生成較少的間歇期,造成活躍期與間歇期的大氣背景因素,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

三颱出沒 風雲難測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今年(2015)才剛要進入炎熱的7月份時,原本平靜的太平洋上便陸陸續續形成了三個颱風:蓮花、昌鴻及南卡颱風。首先接近的是輕颱蓮花,中央氣象局於76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受到外圍環流影響使台灣中南部出現局部大雨,由於蓮花颱風北轉後移動速度加快,與原本跟在其後的昌鴻颱風拉開距離,故沒有產生兩颱交互影響的狀況。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危機四伏海洋弧菌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生猛海鮮令人食指大動,尤其是現場料理的生魚片、生蠔更令人垂涎三尺,然而20154月卻傳出有民眾吃生蠔感染海洋弧菌,導致全身癱瘓。海洋弧菌是什麼呢?生長地在哪?若感染後可能的下場會是哪些?

夏日危機 海洋弧菌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54月中旬,傳出有民眾吃生蠔感染海洋弧菌並引發腦部病變,導致全身癱瘓。類似案例也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大紀元根據雅虎新聞在615的報導,該餐廳於菜單上已有註明生食或未煮熟之貝類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警告標語,其中一位民眾因生食海鮮感染,另一位則是多次接觸海洋弧菌導致。今年已有8人遭到感染,其中2人死亡。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400ppm 二氧化碳下的台灣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分析彙整全球40個測站的溫室氣體觀測的結果顯示,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月平均濃度已經在20153月首次突破400ppm,顯示溫室氣體濃度已進入顯著增加的領域,且其增加的速度,有日益變大之趨勢。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快速增加,全球各地首當其衝的災情乃來自因高溫所引發的熱浪。20156月初,印度即面臨該國史上第二嚴重的熱浪,造成約2500人死亡。6月下旬,另一波熱浪襲擊巴基斯坦,導致約1200人死亡。兩地熱浪的高溫均超過40度,巴基斯坦喀拉蚩測到的體感溫度甚至高達49度,明顯超出人體的承受範圍,形成致命性的極端天氣。

暖化的「烤」驗 400ppm二氧化碳時代來臨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炎熱的酷暑,人們紛紛到街道上的冰店、飲料店大啖冰品以求消暑。2015年夏季,世界各地紛紛傳來熱浪的消息,印度首當其衝,氣溫一度飆升至45℃,至6月初已有超過2000人死亡,鄰近的巴基斯坦也未能倖免,因此時適逢齋戒月,信徒守戒未喝水,導致脫水及中暑死亡者高達千人。7月初,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測得43℃的高溫,7月中,美國東部、中西部也接連感受到今夏熱浪的威脅。這波熱浪使得許多人的身體幾乎吃不消,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五輕後的後勁:產業與社區的影響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中油高雄廠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後勁,當地有兩個聚落深受中油高雄廠影響:一是原本在當地的後勁舊部落,另一個是在日治時期,中油高雄廠前身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成立時,供員工及眷屬居住的宿舍區,戰後成為中油宿舍區。這兩個聚落因為對中油觀點不同,彼此水火不容,今(2015)年年底,中油高雄廠因五輕關係而全面遷廠後,兩個社區也將受到極大影響,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風貌,更牽動居民的生活,成為產業影響周遭社區的具體案例。

石化產業造成的水污染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石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其製程或產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階段。它是個技術性高、附加價值高、投資金額高、高耗能的產業。過去石化產業在台灣所引起的環境災害主要分為:空氣污染、廢水污染等,與其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或動植物的慢性傷害或病變;其次,才是突發性的重大工業災害或工安意外。

石化產業造成的空氣污染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化工業)過去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石化工業係指將石油或天然氣等原料變成材料(如塑膠、橡膠、纖維、化學品等),一般依其製程或產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製程階段。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屬於初級原料,經過煉製或處理,裂解分離可產生上游之石化基本原料。

五輕怎麼來的?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1941年,為了配合太平洋戰爭,提供海軍燃料與潤滑油,日本海軍於高雄半屏山邊的後勁聚落建立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六燃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高雄煉油廠」,但此時僅止於煉油。一直到1950 年代,臺灣才開始發展石化產業,與當時美日等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多是由上游逐步往下游發展,臺灣卻是以「逆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的模式,由下游加工業,往生產中間原料的中游產業,至上游的輕油裂解廠。其中,第五輕油裂解廠(簡稱五輕)的設廠過程中,高雄後勁當地的居民極力反對,掀起巨大波瀾。

石化產業與生活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一般人若聽到石化產業要落腳成為自己的鄰居,直覺反應想必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快會集結反對聲浪,群起抗爭。但很少人察覺石化產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倘若沒有石化產業,我們生活的食、衣、住、行、娛樂等各方面都會出問題,以下就這些層面簡介之。

引言:五輕關廠與臺灣石化產業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今(2015)年年底,位於中油高雄廠內的第五輕油煉解廠(以下簡稱五輕)即將關廠,這對於臺灣石化產業,以及中油高雄廠所處的後勁地區都極為重要,也會產生後續效應。本專題將從此事件切入,討論石化科技對人類生活,以及臺灣產業的影響,為何一個不產油的小島,卻會成為全球石化產業的重鎮。而石化產業後來引起的極大爭議,就在於它所帶來的污染,這究竟對環境有何影響?還有,石化產業與當地社區的關係如何,本專題也將以中油高雄廠旁後勁舊部落及宏南社區做為討論,並探討社區在關廠後所面臨的問題。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護漁新戰力: 3千噸級巡防艦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66日海岸巡防署兩艘新造的3千噸級巡防艦「宜蘭艦」及「高雄艦」正式成軍,為目前噸位最大、設備性能最卓越的巡防艦,最高航速可達24節,續航力則達1萬海哩。艦上並建有直升機甲板及機庫,可搭配直升機的空航能力,增強巡防的空間距離,建立海空立體執勤模式,使得海上偵巡與救援作業更有效率,具體宣示政府海上執法、救難及保護漁權的決心。

超級艦隊 護漁出擊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201359號我國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巡邏公務船以機槍掃射,導致一名船員不幸中彈身亡,事件一出,駭人聽聞。而在2015525日,又發生一起我國漁船遭菲律賓公務船持槍挾持事件,所幸海巡署接獲通報後立刻抵達,才讓漁船及船員順利獲釋。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雨水裡的汞,從何而來?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5月中旬,有網友PO出淋雨後,手出現大面積紅疹的照片,同時表示接觸到雨水的皮膚出現發癢、紅腫、刺痛等情形,認為雨水不乾淨。其中有媒體提出2014年環保署所進行的酸雨調查顯示,台南市的酸雨汞濃度為全台最高,懷疑是造成民眾皮膚過敏的主因。酸雨與汞之間有什麼關係?雨水中的汞從何而來?酸雨一定含汞嗎?雨水中的汞可能有什麼危害?

髒雨降臨? 雨水汞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在實施限水後,久逢甘霖、水情獲得紓解的五月中旬,有臺南網友上傳遍佈紅疹、疑似過敏現象的手部照片,質疑與當月的降雨成分有所關連,並提醒其他網友出門最好別淋到雨,究竟是雨水太酸、太髒?抑或只是單純誤導他人的網路謠言?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旗津的沙是什麼顏色?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3月,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於媒體公布未來旗津海景Villa的模擬圖,不料圖片中的白色沙灘卻引發爭議,有網友指出,旗津的沙為黑沙,此張模擬圖顯然不合格,亦有民眾質疑旗津的沙原本偏白,如今成為黑沙,可能是重油污染導致,因此不願讓孩童在此遊玩。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空污假期效應與都市發展


談珮華│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陳本源│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台灣是世界人口密度排名前十名的國家,都市化程度相當高。若將台灣本島分成六大區,依人口數來說,可分為三種都市類型:人口數較多的都會區(北、中和高屏區)、人口數次多的次都會區(桃竹苗和雲嘉南區)、人口數較少的鄉村區(宜花東區)

空氣污染也會放假


談珮華│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陳本源│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人類的活動習慣與週循環有關,週末放假而非週末上班,所以我們有時可以觀察到許多相關的參數,在週末及非週末期間有著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最早的研究是應用在股票市場,美德英等國的學者發現股票的投資報酬率,星期一最低而星期五最高,台灣及大陸股市也有週末效應,但最高與最低的時間點與前述幾個國家有些差異。後來也有學者觀察到與人體健康議題相關的週末效應,比如住院及中風的時間點如果是在週末,死亡率會較高,推論可能是在週末期間,醫院能夠給予病人的醫療資源及照護較非週末期間少。體重及腰圍也發現有週末效應,即週末過後體重及腰圍通常會顯著增加。另外,「憂鬱的星期一」(Blue Monday)也是一種週末效應,即人們在週末時放鬆休閒或娛樂,想到星期一要上班,有時會產生身心上的壓力,進而導致不快樂甚至憂鬱的情緒。在氣象方面,美國、日本、中國的日夜溫差於假日比非假日約高0.5度左右,也呈現假日效應。

季風、空氣汙染與酸雨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2015年上半年,台灣天氣現象主要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為自2014年底開始,連續數月因降雨不足而引發之旱象。各地水庫蓄水量頻頻探底石門與曾文水庫蓄水量僅維持在3成以下,日月潭的「重疊9蛙」全部露出水面。面對缺水危機,各地除了進行休耕作業,也陸續執行不同階段的限水措施。一直等到5月中旬,梅雨鋒面帶來顯著降雨後,旱象才逐漸解除。第二個特色為東北季風籠罩下,部分地區空氣品質不佳。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於中部與南部地區,常達到最高等級之濃度,於空氣品質監視畫面上呈現一片紫色標示區域,媒體慣稱之為「紫爆」現象。環保署觀測結果顯示,2月時,中南部地區PM2.5濃度每天都超標,天天空氣品質不佳,呼籲民眾能避免外出就盡量不外出,出門最好戴上口罩。

PM2.5與人體健康之關係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這些年,隨著空污發生率的日漸頻繁 ,政府及社會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有7百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究竟PM2.5是什麼?前篇文章已扼要地說明,接下來本篇文章將簡單說明PM2.5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危害?

臺灣空氣污染區的分布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3月中旬,媒體大篇幅報導埔里與麥寮周邊空污嚴重,埔里、台西、麥察、崙背等四個空氣品質監測站測得懸浮微粒(PM2.5)達「紫爆」等級,中部以北也是一片霧濛濛,可見度極差,不少民眾感到不適,頻頻咳嗽、喉嚨痛、眼睛刺痛。有民眾懷疑這波空污可能是來自境外污染,例如中國北方的重工業與石化工業隨著北風而來的空污。然而,據環保署表示,該污染的來源主要為境內,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火力發電廠與汽機車排放廢氣等。

台灣之空氣污染面面觀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這幾年隨著空氣品質每下愈況,空氣污染議題愈發受社會大眾所矚目。「紫爆」一詞來自於,在空氣品質監視系統畫面上查看,當污染程度嚴重時,便會顯示一大片紫色標示區域,此情形被媒體慣稱為「紫爆」現象。在中國大陸,2015年初跟紫爆最相關的討論莫過於228日柴靜自費拍攝的〈穹頂之下〉紀錄片,一在網路上播出,幾天內點閱率就破兩億點擊率。為何這部紀錄片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呢?大抵跟近年的空氣污染發生頻率大增及大眾的環保意識上揚有關係。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現代科技與媽祖遶境


楊淑雅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三月瘋媽祖」可說是台灣民間宗教的年度景象。每年農曆三月,各地區的媽祖廟為了慶祝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辦一連串祭祀慶典或文化活動,已成為臺灣的年度大事,近幾年隨著新科技日漸普及於現在社會中,傳統的媽祖遶境活動也開始與現代科技結合,隨著時間演進而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出現。

APP時代下的媽祖遶境活動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每年一到三月,各地都會有媽祖進香的盛大活動,伴隨著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近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盛行,開始有電信業者與相關業者研發出專為遶境活動設計的APP軟體,如今年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也有專屬APP軟體,讓無法親歷實境的信徒透過網路,能隨時體驗一年一度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活動熱鬧的現場盛況。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搶救沙灘大作戰:旗津海岸的離岸式潛堤工法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根據媒體報導,近來每年約有十萬名遊客湧入嘉義外傘頂州,甚至掀起舉辦「沙洲婚禮」的熱潮,其原因是外傘頂洲在沙源不繼狀況下,面積逐漸縮小,有專家認為可能再過五年,外傘頂洲即將消失,遂引起民眾爭賭一遊。實際上,全台面臨沙源流失的地方,除了外傘頂洲外,高雄的旗津沙灘也是一例,面對此問題,高雄市政府動用了新的「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讓沙灘流失獲得緩和,希望能讓旗津沙灘美景不會消失。

消失的海岸線


黃柏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黃昏斜陽映在旗津海邊的沙灘上,赤腳走過的愜意,未來很可能只能留存於記憶之中。截至2012年為止,高雄市政府監測旗津海岸將近10年之久,發現當地沙灘因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導致海岸線逐年退縮,目前已流失約30座足球場的面積。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年上半年乾旱問題衝擊臺灣民生與產業,休耕與限水措施接踵而來。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也針對全球暖化議題進行研究,2007年發表的第4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急趨嚴重的現象,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來自人為影響。2013年發表的第5份評估報告更指出,目前全球暖化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是人為造成。台灣在這波氣候變遷中也深受影響,主要在降雨形態的改變,因此未來台灣面臨的水資源問題,可分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兩個面向來談。

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


吳孟青│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水關乎人類生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不僅影響國計民生,也牽動國際關係,各國目前紛紛投入資源,謀求增加水資源之良方。臺灣雖然年平均雨量高達2500公釐左右,但因降雨季節集中在5-10月的豐水期,須有相關科技來調適枯水期之水資源需求。近一世紀來,臺灣出現各種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科技運作,例如水庫、人工增雨及諸類中小型水資源系統的開發,以下就此三項分述之。另加介紹自來水管的漏水率與汰換,討論水資源之管理與維護問題。

台灣水資源之困境與調適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回顧台灣過去百年,因氣候暖化年均溫增加約攝氏1.3-1.4℃;在降雨部分,百年來的總雨量雖無明顯變化,但全島平均總降雨日數於過去30年,每10年減少6天;年平均降雨強度,在過去30年,有增多趨勢。台灣現今的天氣現象呈現「溫度上升,降雨日少但強度增強」的特性,比以前更容易引發氣象災害。

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大旱」通常用來形容已連續100天以上未下雨的情況。嚴重的乾旱事件通常與降雨有極大關係,乾旱意指著相對性少雨的狀態,故乾旱可能發生在各地不同氣候區,也絕非每年都會發生的現象。經濟部台灣102年水文年報資料顯示,台灣乾溼分明的氣候分布情況相當明顯,每年5~10月是豐水期,11~次年4月是枯水期,而枯水期的降雨量只有年平均總雨量的22%,因此一旦豐水期降雨不足,將導致下季春季的水稻第一期耕種面臨嚴重缺水危機,2015年的台灣,便面臨著如此之嚴峻挑戰。此外,當水庫庫存量不足時,除了農田就需要停止灌溉並休耕,各地勢必也須採取限水措施以因應缺水問題,進而可能影響整體社會經濟。

台灣的旱象


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臺灣雨季一般分為春雨季(2-4月)、梅雨季(5-6月)、颱風季(7-9月)。春雨季發生於東北季風時期,北部降雨多於南部,雨勢通常較溫和。梅雨季與颱風季均發生於西南季風時期,西南氣流自南中國海帶來豐沛水氣進入臺灣,暖濕空氣伴隨夏季高溫,常激發旺盛對流,於西南氣流迎風面的台灣西南部常造成激烈降雨。颱風為強烈的熱帶氣旋,大多於臺灣東南側洋面生成,部分颱風沿西北方向直行或往北迴轉而侵臺,為臺灣帶來顯著降雨。

台灣2015乾旱的面面觀


高玉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2015年台灣面臨乾旱危機,農曆年後,自226日起,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包括每月用水逾一千度的大戶減量供水;48日起,桃園市、新北板橋、新莊、林口地區及新竹部分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措施,其他中南部地區用水亦告急,用水大戶之各行各業莫不嚴陣以待,進行保水搶水的運作。然最終仍期盼老天能降下豐沛雨量,全面解決台灣缺水危機。